在闪闪出生后,除了兄弟,我们家集齐了姐弟、姐妹、兄妹组合。
闪妹和哥哥姐姐年龄分别差了6岁和9岁,妹妹就像一个小宠物,被哥哥姐姐宠宠宠。酒酒说想要当妹妹的“爸爸”,独享对妹妹的照顾,对妹妹有太多的好奇心,随时想抱,想背,想尝试给妹妹喂饭,还说以后能不能让他接送妹妹上学放学。
姐姐更像一个小老师,她对玩小婴儿的兴趣在带弟弟时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现在更愿意给妹妹读绘本、唱唱儿歌(做她喜欢的事)。偶尔让姐姐帮忙看一下妹妹,特别放心。姐姐是陪妹妹,哥哥是玩妹妹。
感觉孩子年龄差大一点,兄弟姐妹关系真的会和谐很多,当然也可能是这个阶段的闪闪还不具备破坏力,只有可爱。
再回想起哥哥姐姐小时候,几乎是一路调解下来的,两小只经常起争执,需要大人一直看着玩,帮忙断理,教他们如何相处。感觉最难的就是酒酒2~3岁的阶段(更小一点两人还玩不到一块去),想参与姐姐的游戏,又不是很懂规则,就变成了搞破坏。姐姐也搞不定把规则灌输给弟弟,就发火,一个劲吼,小的急了就哭就动手,需要大人及时给姐弟俩分开......
酒酒幼儿园阶段就好很多了,也能玩到一起去:一人拿只恐龙打架,一人当妈妈一人当宝宝,用所有的软垫子修城堡,假装北极熊,玩“姐姐爱我我打姐姐”的傻游戏(姐姐强抱弟弟,弟弟想办法推开)疯得很开心,踩姐姐腿上再站不稳假摔,姐姐看书,弟弟假装看书…...不吵架不打架还有得玩,总算开始享受有手足相伴的童年。
△ 妞妞给酒酒配戏,
边看书还边配合弟弟编的情节。
但随着姐姐上小学以后,感觉孩子们的性别意识越发明显,男孩和女孩都更喜欢和同一性别的孩子呆在一起。
姐姐现在拒绝玩弟弟的游戏,弟弟有时候觉得很委屈,为什么他也玩姐姐的游戏,但是姐姐从来不玩他喜欢的游戏。
弟弟觉得姐姐的游戏太甜了,都是照顾类的,他喜欢更多身体冲撞的游戏,哪怕会因此受伤。比如有男孩把他打流血,踢球的时候一直动手拉他衣服,推他,他也觉得很开心,他说他们是在玩,这是在抢球(爸爸跟他说,这不是在抢球)。
同事家的一对姐弟,比我们家年龄大一些,弟弟向妈妈吐槽有个姐姐好痛苦——已经是小少女的姐姐经常挑剔弟弟玩得一身汗、不爱干净,太弱……而弟弟因为姐姐客观上确实比他强、比他有力量,自尊心很受打击,还要在姐姐面前强撑,看着太可怜了。
妈妈如果站出来为弟弟找补几句,姐姐又说看你给弟弟惯成什么样了?搞得同事就非常期待有一天弟弟身高能超过姐姐,让弟弟也扳回一局,弟弟还傻傻的:“阿?我还能长得比姐姐高吗”,被姐姐血脉压制太久了????。
多胎家庭兄弟姐妹的关系,真的是困扰父母的一大难题,天天被吵得脑瓜子嗡嗡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段关于兄弟姐妹关系的描述:
姐姐和弟弟——仇人,长大后会成为御前带刀侍卫
哥哥和妹妹——陌生人(真的吗?)
姐姐和妹妹——主人和有点脾气但是很忠实的仆人
哥哥和弟弟——农场主和他的奴隶
有时候我也会想,是不是同性别的孩子更好养育一点?孩子们更容易玩在一起,大家都是男孩/女孩也更懂彼此。
一些研究表明:
全是男孩的家庭和全是女孩的家庭相比,家庭内部的冲突更多;而异性兄弟姐妹之间,也比同性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更多,而亲密感更低。
我自己的观察是,同龄人里的兄弟姐妹:
姐弟、兄妹一般在结婚后,各自有了小家庭,关系会变淡,也可能早在青春期后,因为上学、工作距离远了,交流变得更少;
姐妹在长大后则可能会更加亲密,她们有着共同的身份,是女性、女儿,到后来成为妈妈,有更多相似的职责,更多共同语言,更能相互理解;
兄弟之间的交流不像姐妹之间那么多,但是在家族聚会上,兄弟也会更倾向和兄弟聊天,和姐妹聊天相对较少。
(每家情况不一样,不一定完全符合)。
相比拥有同性兄弟姐妹,拥有异性兄弟姐妹,对孩子有什么影响(除了容易吵架)?我能想到的就是:
不同性别的兄弟姐妹对孩子了解异性是不是也有一点好处?像男孩女孩到了一定年龄就不一起玩了(上小学后),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一定程度上的性别隔离的,如果家里有异性兄弟姐妹,顺带又能接触到兄弟姐妹的朋友,是否有助于理解另一个性别呢?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分享你理想的兄弟姐妹关系~
说起这个话题, 我就想起一个前男友,他是独生子,但是大家族里特别多姐姐妹妹,而且大家族关系很好。他在大学里有很多女性朋友,工作后也和女同事关系较好。他也能跟男生玩,但是相对于其他男生,会喜欢和女生玩的。
一开始我觉得不能接受这样的男生,太多女性朋友了,一起疯,一起逛街,一起旅游,看通宵电影…后来相处起来,完全改观,就是性别观很完整的、很正常的一个人,和女性朋友之间也是很正常的友谊,他只是交友没有性别限制而已。从小和女性的交友经验,让他非常有同理心,能够正常地去理解女性,个性也并不娘,是一个非常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后来我去到他家里,发现简直就一个母系氏族大家庭,从小就很多姐姐妹妹一起玩,并且完全不重男轻女。
我觉得这是我生活中所了解的、最好的性别平衡教育的结果:能够理解另一个性别世界,很好沟通,很有趣,思想、认知和交友都兴趣导向,不受性别限制。
除了上学时,孩子们大部分的家庭时间都是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度过,兄弟姐妹经常是小朋友第一个同伴,是互相学习和练习社交技能的对象,兄弟姐妹在交流中锻炼的能力,比如情绪调节、换位思考、解决冲突,甚至“拿捏”另一方,同样也能应用于家庭之外和其他人的关系中。
早期的一些研究提示,有异性兄弟姐妹的孩子在性别个人特征上更细腻,这可能归因于与异性同伴更多的接触、互动和角色扮演。
△ 酒酒还没萌生性别意识的时候,
还能穿小裙子,扮家家酒。
许多孩子的童年中期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性别隔离阶段”,这一时期会强调和加剧性别差异。
我感觉酒酒5岁左右性别意识就比较明显了,经常会说,这个是女孩的颜色,这个是女孩喜欢的,我是男孩我更强壮这类话。我们从来没有这么教过他,相反,我总是跟他说,没有什么是“女孩的颜色”,“男孩的颜色”,没有什么是专属女孩或者男孩的游戏,女孩也可以玩这类游戏啊,女孩也很有力量啊,女孩也有肌肉啊,你的力气能有姐姐大吗?但他还是会自觉地区分男孩女孩。他从幼儿园中班就更多和男孩玩了,到了5岁后更多和男孩玩,6岁后也就是现在,基本上只和男孩玩了。
他不排斥和女孩玩,如果一个他喜欢的游戏,女孩也想要加入也能一起玩,但是男孩和女孩们喜欢的游戏已经逐渐区分开了。他觉得自己不喜欢姐姐的游戏,但是偶尔还是会加入姐姐,玩她的游戏设定。
如果有异性的兄弟姐妹,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兄弟姐妹还会带来其它异性的小伙伴。孩子即使在学校不跟异性玩,还是有机会观察同年龄段的、异性的孩子,并且产生互动,减轻进入青春期再与异性交流时有生硬、尴尬的感觉。
一些研究表明有异性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有同性兄弟姐妹的孩子,在未来的浪漫关系中亲密程度更高,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更强,在一段关系中更自信。
有异性兄弟姐妹的孩子更清楚与异性同龄人交流会遇到哪些困难和解决途径。
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异性兄弟姐妹能提供另一性别视角下的建议和观点。
当然这也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好坏有关,对于女孩来说,兄弟姐妹冲突越大,浪漫关系中亲密程度可能也越低;对于男孩来说则没有这么明显。
在关于兄弟姐妹的研究中,受到相当多关注的研究是兄弟姐妹对彼此的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这些研究通常遵循两种互相竞争的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同性兄弟姐妹组合的孩子容易拥有符合该性别的刻板印象特征;
而异性兄弟姐妹则更具有中性气质,比如有兄弟的女孩,相比有姐妹的女孩拥有更多传统印象中的男性气质(但是她们的女性气质也不会削弱),而有姐妹的男孩比有兄弟的男孩在男性特质的基础上,也会具有一些传统印象中的女性气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那些因为拥有异性兄弟姐妹而在心理上更中性化的孩子,表现出更多样化的态度、兴趣和能力,使得ta们的创造力可能更强。比如Koch(1956)表明,有异性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比有同性弟弟妹妹的同龄人,有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Eisenman和Foxman(1970)发现,姐妹的数量和男性参与者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呈正相关。有创造力的男孩、女孩似乎都具备另一性别的某些特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比起异性兄弟姐妹组合的孩子,同性的兄弟姐妹组合的孩子,为了降低同性且相近的年龄段的兄弟或姐妹之间的竞争性、减少比较,更容易发展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兴趣。
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个性分化”,比如哥哥学习很好,弟弟可能更愿意在体育上花心思,因为他觉得哥哥已经先在学习上获得优势,自己很难超过哥哥,为了避免他人用哥哥的标准衡量自己,干脆不再付出努力在学习上,转而选择和哥哥不一样的道路,既能减少和哥哥的比较,又能显示自己的不同。
因此,如果孩子因为兄弟姐妹在某一领域先获得成绩而感到气馁、想要放弃,我们可以鼓励ta付出努力,也许有一天就能赶上前边的兄弟姐妹,甚至走得更远——哥哥姐姐走在前头还能帮你踩坑,有问题还有人一起解决。当哥哥姐姐帮助弟弟妹妹时,我们也不要吝惜表扬。
最后,不管是哪一种兄弟姐妹组合,兄弟姐妹关系是大部分人拥有的最持久的关系之一,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伙伴,知根知底的朋友,也可能是竞争亲情、互相比较的对手......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强求,只能引导。给每个孩子特殊的爱,让ta知道哪怕爸爸妈妈也爱别的兄弟姐妹,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创造孩子们一起活动的机会,在陌生的环境下,只有我们能互相依靠,“患难见真情”。
最幸福的莫过于孩子们在相似中产生归属,也能接纳彼此的不同,建立一生的爱和支持联结。